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近540万亩土地受害,农业生产需警惕它的入侵!

近540万亩土地受害,农业生产需警惕它的入侵

时间:2025-07-07 01:24:45 来源:八面见光网 作者:焦点 阅读:658次

半月谈记者在湖南农村地区走访发现,近万警惕“能生、亩土嗜吃”的地受的入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悄然肆虐蔓延,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害农水稻、蔬菜产业危害严重。业生

福寿螺既“能生”又“嗜吃”

半月谈记者在湖南省湘乡市韶山灌区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洋潭水库采访,产需看到福寿螺大量繁殖的近万警惕景象:一串串、一团团的亩土福寿螺卵块,把水利枢纽工程一些堤坝底部和附近湖南省水上运动“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不少基础设施都“染”成了粉红色。地受的入洋潭水库蓄水区的害农浅滩、码头、业生岸线,产需随处可见福寿螺卵块。近万警惕

湘乡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管理股股长李志强介绍,亩土针对福寿螺大量繁殖的地受的入情况,湘乡市组织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用高压水枪冲、人工摘等方法清除卵块,捕获来一桶桶成螺和卵块,再用药物灭杀。

原产自南美洲的福寿螺,与湖南农村常见的田螺有几分相像。

湘乡市水利局局长赵向红、汉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智刚等人介绍,福寿螺作为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近年来在湖南等地呈现多发、高发态势,一些地方已经将福寿螺灭杀、清理工作常态化,防治任务很重。

汉寿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谢年宝等人向半月谈记者反映,福寿螺既能生又嗜吃,让人“又恨又怕”。它们在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下,繁殖能力惊人,每只螺一年能多次大量产卵繁殖;成螺即使在无水和无食物的恶劣条件下,也能以休眠方式生存下来。

汉寿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研究员戴清明等专家说,近年福寿螺高发的稻田,幼体福寿螺每亩密度最高能超过10万只。

汉寿县沧港镇新兴社区种粮大户刘志军说:“去年我家200多亩田,有170多亩发生福寿螺灾害,有的稻田每平方米能找到20个成螺,几天时间就能把田里的禾苗吃得一干二净。这种病害在水稻分蘖时节最严重,我们都被搞怕了。”

湖南95个县市区539万亩土地受害

湖南省“一湖四水”水系发达,温度气候适宜,为福寿螺的快速繁殖带来适宜条件。此外,人工养殖水产品引进、交易过程中无意携带、传播,致使福寿螺卵块传播扩散,也加剧了“螺灾”发生频率。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湖南省有95个县市区遭到福寿螺侵害,发生总面积近540万亩。

戴清明、谢年宝等受访专家介绍,福寿螺繁殖力强、传播速度快、生长优势明显,带来多方面危害。

一是造成粮食减产。在水稻生育期,福寿螺会啃食水稻秧苗、幼苗等,造成苗小株少、有效穗减少,从而影响粮食产量。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近年情况看,湖南部分地区因福寿螺影响造成秧苗不足,缺秧率达20%以上,影响了水稻产量,平均每亩减产5%至10%,受害特别严重的稻田减产达30%至50%。

二是破坏蔬菜和水生植物生长。福寿螺食性杂,喜好啃食植物叶片等,部分地区水生农作物如莲藕等受福寿螺啃食影响,茎叶枯黄萎蔫,受害特别严重的减产率达50%以上。

三是威胁人体健康。福寿螺最初进入我国,曾被寄予丰富餐桌的希望。但它能成为相关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如卷棘口吸虫、管圆线虫等病的中间宿主,若烹饪方法不当,生食或未熟透食用,可能造成寄生虫感染,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是恶化生态环境。由于福寿螺抗药性强,繁殖速度快,大范围繁殖后与周围生物争夺阳光、水分、生长空间等,破坏本地物种生长环境,威胁生物多样性;此外,福寿螺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加之其本身还吞噬侵害能净化水的水生植物,对改善水生态环境十分不利。

综合施策,避免“螺进农退”

戴清明、谢年宝等人说,目前湖南各地治理福寿螺主要靠“人海战术”手工清理和使用药剂灭杀。但手工清理成本太高,大面积推行农民不愿干,基层财力也难以负担。药剂灭杀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对鱼虾等水生生物带来危害。“令人头痛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简易安全、成本低廉的治理措施。”

受访干部和专家认为,当前福寿螺和一些外来生物入侵物种对农业生态构成严重负面影响,应该从如下方面强化防治,遏制其肆虐蔓延。

一是强化检疫落实。动物防疫法规定,对水产品调运实行强制性检疫,但因为缺乏相关配套实施办法,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力量也有限,现实中这一规定并未完全落地。应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检疫力量,推进生物安全立法,促进形成监管合力,一体化遏制福寿螺与其他水产品混淆通过市场流通传播扩散。

二是增加防治投入。建议国家和省级层面相关部门加大投入,支持和指导基层建立并落实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的工作方案,开展侵害普查、加强预警监测、开展技术培训和组织群防群治。

三是加大技术攻关。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市场化植保机构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研究。积极推广一些地方探索的稻田养鸭、插杆诱卵、沟渠拦截、新药应用、资源化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和技术。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7期 原标题《“螺灾”威胁》

半月谈记者:苏晓洲 周勉 谭畅 | 编辑:原碧霞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 小米三季度业绩出炉:营收704.7亿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两个季度环比递增
  • 窦玉明对公募行业的通盘思考:扩大产能不是基金经理的简单叠加
  • 香港绘就保险新蓝图!水滴“卡点”布局,引领新一轮内资赴港潮?
  • 东北证券: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 这一国家级大会,首次在宜昌设分会场!
  • 华数传媒预盈7.92亿业务融合提速 转型数字化全年中标百万级项目515个
  • 错峰旅游迎来首波“福利”
  • 老井扯鸡蛋:未来三周,蛋价将进入跌跌不休的进入至暗时刻!!
推荐内容
  • 黄金时间:金价冲高回落后继续反复震荡筑底
  • 快讯:指数早间窄幅震荡 光伏板块集体反弹
  • 河南:逐步提高预售门槛 以郑州、开封为试点积极探索现房销售
  • 隆基绿能扩建电池项目 向子公司增资20亿
  • 交易商协会:中债增进已收到近百家民营房企增信业务意向
  • 欧洲央行:消费者对未来12个月的通胀预期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