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预售模式“触网”后问题频出!

预售模式“触网”后问题频出

时间:2025-07-06 07:46:08 来源:八面见光网 作者:焦点 阅读:874次

原标题:预售模式“触网”后问题频出

预售是触网很正常的经营行为,但前提是预售商家要有产品且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发货时间。模式预售有利于商家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或者降低风险。后问然而,题频“对消费者来说,触网还是预售存在一定的风险”

法治周末记者管依萌

“商品在购买时不是预售商品,却要按照预售商品来发货”“变相降价,模式并且预售款和现货,后问货不对版,题频预售款竟然还更贵一些”“预售商品未发货,触网商家一直推脱”……

近年来,预售随着互联网电商的模式快速发展,预售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后问网购消费模式。

通俗来说,题频所谓预售,是消费者需在产品上市之前预先付费,当预售达到一定数量或其他条件后商家才投产并发货。商品预售也是商家提供一个商品或者服务方案,通过平台预售产品工具聚集消费者订单,按照事先约定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销售模式。

不过,不少消费者对这一新消费模式并不完全接纳——发货时间长、货不对版、不退不换等。截至4月19日,法治周末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预售”为关键词,共搜索到46123条结果。其中,多个常用平台赫然在列。

预售对电商经济而言是“双刃剑”

每年网购金额高达数十万元的90后女孩张宁(化名)自称为网购“达人”,“衣服、日用品,甚至油盐酱醋都会选择在网上购买”。最近,她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商品都由48小时内发货,变成了“预售15天”,有些商品发货时间甚至更长。

张宁不喜欢预售模式,“很多当季的衣服,正常发货的话,收到快递后刚好能穿。预售商品收到货后都过季了”。

据张宁介绍,她原本看到了一件非常适合踏春穿的裙子,结果加入购物车时才发现,需要等待预售将近一个月。“真是应了那句‘我等的花儿都谢了’,等衣服到了,春天也就过去了。”无奈之下,张宁放弃了心仪的裙子。

在消费者吐槽难以忍受超长预售这种“精神折磨”的同时,网线另一端的商家也叫苦不迭。

开女装店的李先生表示,女装冬装的货品、仓储及维护成本较高,一旦压货则涉及较大资金,“由于工厂有起订数量限制,我们不敢随便做货,只有在粉丝群预热后订单数据有了起色,才会上架、开始制作”。

疫情影响也是商家选择预售的因素之一。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疫情之下,有的商家因货物积压出现亏损,让不少商家不敢囤货,于是通过预售大致确定销量后,再让工厂生产;另一方面,在生产环节,由于受多重因素影响,工厂也存在供不上货的现象。

在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看来,预售是很正常的经营行为,但前提是商家要有产品且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发货时间。预售有利于商家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或者降低风险。然而,“对消费者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陈音江解释道,预售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生产线、供货渠道都是固定的,但是商家生产、备货的能力有所欠缺,消费者下单和商家发货的时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此种情况,消费者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相对较小,且不一定会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种是根本没有固定的渠道,也没有订货合同,收到消费者的钱之后再去买货发货,这种预售风险会比较大。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电子商务法,商家需要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准确的商品信息,第二种预售方式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财产安全权。”陈音江认为,经营有盈利的可能,也有赔本的风险,商家通过第二种预售方式,把所有经营的风险都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对商家来说只赚不赔。

在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看来,预售商品能够帮助电商平台、店铺经营者及时调整商品制作、订购、仓储计划,有效缓解供应链压力,是推动电商经济、平台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必然产物。

“但如果因为预售,造成巨量订单堆积,对供应链造成过大压力,导致商品无法及时保质保量制作并送达至消费者手中,将会阻碍电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李旻说。

购买预售商品可能面临多种风险

中国新闻网微博于4月18日发起投票:“你如何看待电商超长预售的做法?”截至发稿,共有8111位网友进行投票,其中,仅有4274位网友表示不能接受商家的预售行为,可能侵犯消费者权益。

网友“代小君儿_”于4月7日在黑猫投诉上投诉称:“我于2022年3月11日购买的预售产品,购买时页面显示3月31日之前发货,然而,预售期内,店家随意更改预售时间分别为4月13日之前、4月25日之前,希望该商家对我进行退款赔偿。”

黑猫投诉上,另一位匿名用户表示,买家可以接受预售商品,但商家随意拉长预售时间,将自身风险全部转嫁于买家,涉嫌侵犯买家的合法权益。

“超级讨厌预售款,现在大部分商品都是预售,等了一个月才发货,收到后,商品做工差又退了,白等”“预售15天,第16天找客服问什么时候发货,跟我说发不出来了”“我过年买的到现在两个半月了都没发货”网友们在网上“晒”各自遇到的预售难题。

2021年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从商品质量、价格、广告宣传、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违法违规商品、售后纠纷等方面概括了网络促销经营活中动存在的问题。

李旻指出,对于预售商品来说,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质量问题、价格问题、假冒伪劣和售后纠纷,此外,还包括定金纠纷。

“消费者购买预售商品可能会面临多种风险,比如,商家卷款跑路;降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质量、标准和规格,不按照当时的承诺和宣传去提供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无法退货;商家推迟发货甚至不发货,影响消费者正常使用等。”陈音江总结道。

购物平台应尽审核、管理责任

“预售商品是电商平台经济发展的特色产物,若经营者诚实守信、努力经营,预售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是存在无法收到货物的风险,尚未达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程度。”但李旻表示,从消费者支付定金到最终交付商品间隔的时间通常短则7天、长则一月有余,若在这段时间内商家出现经营不善或遇到其他问题,导致无法正常履行订单义务,则消费者损失恐难以救济。

面对预售难题,陈音江建议,消费者网购时应慎重选择预售商品。如果必须购买预售商品,消费者首先要了解商家的资质、信用以及规模;其次要了解清楚预售的规则、发货时间、商品的标准和规模,并且要关注商品情况,遇到问题及时退货;最后,要保存好相关的购物凭证。

李旻对此表示赞同,消费者应当尽量选择规则完善、交易正规的平台购买预售商品,即使商家存在任何问题,平台能够通过保证金、赔付金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保障。若消费者已经遇到不公平、不合理的预售商品纠纷且无法通过平台客服有效解决,则应及时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相关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陈音江也提醒到,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消费者可以先与商家进行协商,协商不成,便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请求调解。如果还是无法解决,消费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购物平台对商家有入驻审核、日常管理的责任,平台发现商家存在欺骗消费者或者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要及时采取措施。”陈音江说。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多部法律草案
  • 起拍价1.8亿!四川阆中:拍卖学校机关事业单位食堂食材统一配送服务未来30年特许经营权
  • 遏制“雪糕刺客”乱象,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告诫书
  • 滴滴支付被央行营管部罚款427万
  • 台媒:大陆疯世界杯,逾5成亲子房预定为“看球房”
  •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新起被控受贿1.55亿余元
  • 创金合信基金王婧: 市场延续震荡 下半年落实稳增长政策或为主基调
  • 国务院分别批复同意鄂尔多斯市、徐州市、湖州市、枣庄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推荐内容
  • 世界杯带来小麻烦:马斯克放下裁员大刀 开始招工程师来应急
  • 没有Live的夏天,乐手剧团们如何自救?
  • 多家基金公司下调地产股估值,多股低至三折,地产类基金同步提醒净值下跌风险
  • 长城汽车拟斥超4.5亿元回购股份 完善激励机制
  • 罗伯特·艾格重返迪士尼CEO职位
  • 6月加密货币交易量跌至2020年以来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