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比亚迪产能“狂飙” 今年或冲击400万销量目标!

比亚迪产能“狂飙” 今年或冲击400万销量目标

时间:2025-07-06 20:37:00 来源:八面见光网 作者:综合 阅读:256次

在2022年成为中国汽车市场和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双料冠军”后,狂飙正在为冲击更高的比亚标销量目标扩产备战。

近日,迪产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今年或比亚迪公司正探索在欧洲建立自己的冲击工厂,“而并非专注于其他公司的量目设施。”这番表态或许意味着相比接手福特汽车德国工厂,狂飙比亚迪自建工厂的比亚标可能性更高。此前有报道称,迪产福特汽车正与比亚迪就出售位于德国一家制造厂事宜进行谈判。今年或

无独有偶,冲击比亚迪在国内也传出了要接手工厂的量目消息。消息称,狂飙一汽丰田天津泰达二工厂将停产转卖给比亚迪,比亚标并表示这是迪产继双方在2020年成立合资公司后的又一次重要合作。一份流出的文字资料显示,泰达工厂第二生产线2023年1至4月单班生产,5月起停产1年半时间,未来的产品、产线规划目前尚在研讨中。

乘着新能源汽车的红利,比亚迪在过去一年迎来高速发展,其产销量分别达到187.7万辆和18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09.2%和208.6%。在年销近200万辆后,界面新闻此前预测,比亚迪最有望在2023年成为首个年销突破300万辆的自主品牌。

而市场有消息传出,比亚迪2023年的销量目标是要达到400万辆,这意味着在2022年的基础上要实现翻一番的增长。虽然比亚迪官方回应表示市场、消费需求及供应链体系等存在不确定性,不好最终判断2023年销售目标,但比亚迪的增长势头依然很难减缓。

刚刚过去的1月份,在车市集体遭遇“开门黑”的时候,比亚迪销售了超15万辆汽车,同比增长58.6%,是少数实现同比正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公司。

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的比亚迪整车产能规划。制图:界面汽车

为了满足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需求,比亚迪开启了建厂扩产的军备竞赛。仅2022年,比亚迪就有常州基地、江西抚州基地、合肥长丰一期、西安三期等多个新建产能投产。其中,西安作为比亚迪最大的整车生产基地,去年新能源汽车产量99.5万辆。目前比亚迪西安基地已经开始四期扩建工作,预计于今年6月建成,成为比亚迪首个年产能突破百万的超级工厂。

除了西安四期工厂,今年比亚迪预计还将有郑州基地、合肥长丰二期、深汕项目、襄阳项目等陆续投产。届时,比亚迪将在全国形成西安、深圳坪山、长沙、常州、抚州、合肥长丰、济南、郑州、襄阳、深汕合作区等10个生产基地,整体规划产能超过400万辆。

比亚迪同样也在发力海外市场,去年9月,比亚迪首个海外工厂在泰国落地,预计2024年开始运营,规划年产能15万辆。12月底,比亚迪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合资公司,未来主要生产比亚迪多款畅销新能源车型,包括DM-i超级混动车型和相关零部件。此外,比亚迪汽车董事长王传福曾透露,比亚迪也将在巴西启动生产。

与此同时,比亚迪自产自销的动力电池产能也在扩充。数据显示,比亚迪2022年已投产和在建产能规划286GWh,2023年总产能规划可达396GWh.按1GWh电池配套2万辆电动汽车计算,其电池规划产能可满足近800万辆汽车的装车需求。

无论从整车工厂产能还是动力电池产能来看,比亚迪都在为冲击更高的销量目标做准备。不过,这也受着比亚迪自身产品、组织管理、销售渠道、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的考验和挑战。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界面新闻表示,比亚迪未来更高的销量对应的渠道是否能跟上是一大考验;本身车型的竞争力和产品力是否能够在各家公司推出新车型的基础上,保持领先特点;此外,供应商能否匹配需求,不产生任何掉队的现象,也考验着比亚迪的生产组织管理能力。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 新益昌拟不低于6亿布局半导体装备 MiniLED封装市占率超70%居国内第一
  • 下半年适度超前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工程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
  • 海航信披违规调查结果出炉,股价涨停!11位高管都被罚,有人连夜辞职
  • 中来股份公示N型电池报价 TOPCon3.0技术或明年量产
  • 央行:8月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4000亿元 利率为2.75%较上月下降10BP
  • 俞敏洪直播间里,文人卖书商人谈理想,3000万人在围观
  • 提现失败、无法转帐…深圳多名储户账户被莫名冻结!什么情况?
  • 一年保值率超九成 电动车易手不再难
推荐内容
  • 暑运圆满收官,郑州铁路局累计发送旅客超1728万人次
  • 增持潮来袭 又一银行获股东“举牌”
  • “抖音仔仔”跟风啫喱?大厂真金白银竞逐背后,虚拟人社交魅力何在
  • 纾困房地产,AMC们做好准备了吗?
  • 波动加大,这类热门基金个人投资者被吓退?
  • 能源基金会CEO邹骥:六大措施并进助中国实现“碳中和”